记者:您好,请问这次神舟九号在太空将开展哪些科学项目,有什么具体的意义呢?还有一个就是关于这次女航天员在飞行的过程中,有没有借鉴美国或者俄罗斯的经验呢?谢谢。
武平:此次任务中,航天员将利用装载在天宫一号上的相关实验设备,重点开展三个方面的航天医学实验研究。一是进行航天员健康监测技术研究。主要包括航天飞行中航天员营养代谢、在轨情绪、生物节律变化等方面的实验研究。二是开展失重生理效应机理与防护研究。主要包括空间飞行对航天员心血管功能、前庭功能及脑功能的影响研究,从细胞分子层面研究骨丢失的发生机理,为长期飞行的防护积累经验。三是开展环境医学与航天员空间作业能力相关技术研究。通过开展在轨飞行舱内有害气体浓缩富集技术、航天员能量代谢水平、认知能力变化等实验,探讨空间飞行中相关环境医学和人体参数变化规律。通过这些实验,积累失重条件下的实验数据,探索航天医学问题发生机理,验证失重生理效应相关防护技术,为后续空间站航天员长期飞行的健康保障奠定基础。此外,航天员在轨还将开展飞行器环境控制单项关键技术、飞行器维修性等技术试验。
在我国第一批航天员的选训中,还有在神舟七号的舱外服中等我们都有过很好的合作。这次女航天员的培训完全是我们自己从选拔标准的制订,选拔方案的制订方面自己完全独立自主做的一件事情。谢谢。
我国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试验同样面临着高风险的挑战,为此我们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与历次任务一样,在飞行产品研制试验和任务准备的全过程中,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安全至上”的方针,我们对飞行产品实施严格的质量管理,进行了充分的地面仿真与试验验证。在此基础上,针对神舟九号任务特点,重点进行了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飞船和火箭进行了数十项技术改进,目的是进一步提高了飞行器的安全可靠性。二是加强了航天员训练,特别是进行了充分的手控交会对接的专项训练,飞行乘组男航天员手控对接训练次数超过1500次。三是为了确保航天员绝对安全和手控交会对接任务成功,共制订了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九号飞船相关的五百多种故障预案,其中涉及手控交会对接的有100多种,对这些故障预案我们也进行了处置演练和全系统合练。
香港大公报记者:您好,您刚才提到了这次是第二批航天员首次飞行,比第一批航天员从选拔、训练要快很多,我们一直都很关心什么时候有香港的航天员能够上天,在不远的将来在建设空间站的时候能否看到有香港的航天员呢?您怎么评价港澳台科学家未来发挥的作用?这次任务结束马上就是香港回归十五周年,返回之后能够考虑和以前的载人发射一样让航天员访问香港呢?谢谢。
武平:随着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我相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航天员队伍。在未来空间站任务阶段,我们将在目前航天员指令长、驾驶员的基础上,选拔培养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等其他类型航天员。我认为,将来一定会有来自港澳的航天员乘坐神舟飞船进入太空。港澳同胞对国家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一直十分关注,并给予了大力支持。曾宪梓先生专门设立了载人航天基金,是用来奖励为载人航天做出突出贡献的航天员和科技工作者,这是对工程的支持,也是对所有从事载人航天的科技人员的一种鼓励。目前,相关系统与香港的一些高校以及科研机构已经合作开展了一些基础研究和学术交流。在后续的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研制建设中,欢迎港澳的科学家更多地参与到工程中来。
(责任编辑:admin)